日志样式

虚竹为什么出家(虚竹为什么运气那么好)

《天龙八部》的结局是让人意难平的,之所以这么说,到不仅仅是因为萧峰最终选择自行了断,事实上萧峰之死是可以预见的,无论是他亲手杀死阿朱,还是他父亲萧远山剃度出家,都足以让萧峰对这俗世了无牵挂,而生擒辽帝以下犯上之举更是压垮他的最后一根的稻草,他的死虽出人预料,却又在情理之中。

真正让笔者意难平的其实是另外两位主角的结局,新修版中提到段誉后来当了四十年皇帝后出家为僧,至于虚竹,金庸压根没交代他后来的去向,他多半是死了

(萧峰、段誉、虚竹剧照) 可金庸为何不围绕虚竹续写一部作品,而是让他死去?其实根据书中的细节以及金庸武侠世界观的整体设定来看,虚竹还真有非死不可的理由 一、后天龙时代的故事 《天龙八部》的故事结束之后,其实金庸还有不少故事可以写,从宏观的角度来说,金庸是先创作的《射雕英雄传》,而其中登场的“南帝”段智兴就是段誉的孙子,所以金庸大可写一部作品来串联《天龙八部》与《射雕英雄传》的剧情,若由其他作者来写,只怕还真乐于创作这么一部作品,毕竟“情怀”是最容易让读者买账的东西。

只是很可惜,金庸直接写明了段誉后来是当了四十年皇帝后避位为僧,以段誉的为人,他也的确是不该与江湖有任何瓜葛了,他本就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武林人士,可虚竹不同,他可是灵鹫宫主,手下统领着灵鹫宫一众人马,还有三十六洞、七十二岛的人,他怎能说消失就消失?再说还有梦姑呢,她又哪去了? 。

(梦姑剧照) 事实上虚竹也的确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没有“退隐”,金庸在新修版中赋予了他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那就是完成丐帮武功的传承,他也不负萧峰所托,帮丐帮挑选了一位英雄少年 原著道:“过得多年,丐帮中出了一位少年英雄,为人稳重能干,人缘甚佳,群丐公议,推之为主。

各人尊重萧峰原意,送此人去灵鹫宫,先由虚竹考核认可,再传他‘打狗棒法’及‘降龙十八掌’这少年帮主不负所托,学得神功,又将丐帮整顿得蒸蒸日上,竟尔中兴,丐帮自此便视灵鹫宫为恩人” 这并非《天龙八部》中单方面的设定,事实上新修版《射雕英雄传》中也明确提到了萧峰和虚竹传下丐帮神功的事迹,可见两部作品的世界观已然打通。

但这也是问题所在,既然虚竹客观存在于“射雕三部曲”的世界观里,且不说虚竹有深厚的内体护体极难死去,退一步说,就算虚竹死了,他的灵鹫宫势力也该传承下来,至少他们与丐帮的关系不一般,他们若有难,丐帮也绝不会坐视不管,可为何后世不见虚竹,也不见灵鹫宫? 二、虚竹的武学境界 要了解虚竹死去的原因,还得从虚竹本人身上来找。

虚竹的武功后来达到了何种境界?其实从字面描述来看,并不算独一份 比如宋辽大战时,书中有这么一段旁白:“这时虚竹既得天山童姥的真传,又练了灵鹫宫石壁上武学的秘奥,武功之高,实已到了随心所欲、无往而不利的地步。

” “随心所欲”即是虚竹的武学境界,事实上金庸全书达到如此境界的人还有好几位,比如张三丰、郭靖、石破天都是如此,但虚竹的能力却不仅仅在于此,他接触的逍遥派一脉的武学其实已经趋近“修仙”的程度了

(虚竹剧照) 比如天山童姥曾说过内力极深的人是极难死去的,一个身体残疾的无崖子尚且可以凭借深厚的内力续命几十年,那拥有着逍遥三老内力的虚竹岂不是能活到一两百岁? 而更离谱的是灵鹫宫后殿石窟中收藏的武功心法比虚竹目前所学的武功还要精妙,比如这段描述:“石壁上天山六阳掌之后的武功招数,虚竹就没学过。

他按着图中所示,运起真气,只学得数招,身子便轻飘飘地凌虚欲起,但似乎什么地方差了一点,以致没法离地” 这似乎也是在描述“修仙”的状态,且不论这是什么武功,至少作为前任灵鹫宫主人,天山童姥修炼过的那天长地久不老长春功(旧版称为“八荒六合唯我独尊功”)就是一门近乎修仙的武功。

那神功威力顶尖,然而居然还有逆天的“副作用”,是的,你没看错,那返老还童的“功能”是副作用,童姥正是因为在练功时被李秋水偷袭,才变成了一副孩童的模样,而“返老还童”这种事在“射雕三部曲”中其实不存在的。

三、双雕时代的绝顶高手 双雕时代的顶尖高手无疑就是“五绝”了,当然,这里要将斗酒僧、独孤求败、黄裳等一众只存在于背景设定中的传说级人物排除在外

(郭靖剧照) 而两代五绝高手虽然都有一身绝顶神功,但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够做到“返老还童”,甚至他们中连活过百岁的人都不存在,是因为他们实力不济吗?显然不是,正如前文所说,虚竹达到的“随心所欲”的境界,郭靖也达到了,而郭靖的武功水准并没有超出杨过、一灯、黄药师、周伯通多少,五人的实力始终处于同一个水平线上,这也就意味着五绝论武功实力是不在天龙时代的顶尖高手虚竹之下的。

(周伯通剧照) 但这也是问题所在,在双雕时代根本不允许“返老还童”一类的设定存在,因为郭襄和周伯通有过这么一番对话:“郭襄道:‘将来你越变越小,人人见了你,都拍拍你头,叫你一声小弟弟,那才好玩呢’周伯通一听,不由得当真有些担忧,呆呆出神,不再言语。

其实世间岂真有返老还童之事,只因他生性朴实,一生无忧无虑,内功又深,兼之在山中采食首乌、茯苓、玉蜂蜜浆等大补之物,须发竟至转色即是不谙内功之人,老齿落后重生,筋骨愈老愈健之事,亦在所多有周伯通虽非道士,却深得道家冲虚养生要旨,因此年逾九十,仍精神矍铄,这一大半可说是天性使然。

” 这也合理,金庸写的本就不是仙侠故事,即便那些武林高手的实力再强,又怎么可能拥有返老还童的能力?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虚竹这个角色的设定已经超出了武侠的范畴,金庸只能将他写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