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的礼主要是指什么(论语 礼的作用)
春秋时期,人们已在思考“礼”的意义《左传》记载:“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礼”是上天的规范,大地的准则,百姓行动的依据这句话强调了“礼”在古代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礼记·曲礼上》记载:“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
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鹦鹉和猩猩虽能说话,但它们仍然是飞禽走兽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人能遵循礼仪规范,人如果没有“礼”,就和禽兽没有什么区别了《礼记》记载:“礼者,天地之序也”“礼”反映的是天理,因此“礼”有“理”的意思。
只有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行为合“道”时,才称得上“礼”“礼”的本质是“敬”,是人们行事的法则,是用来满足并约束人们行为的它不仅是行为的文饰,更应是人人恪守的原则“礼”对于自己来说是“约束”,一个人不能没有节制,懂得了节制才能以“礼”行事,自觉抵制各种诱惑,以正为本;“礼”对于他人来说是“满足”,一个人懂得为他人着想,不可不顾及他人的感受恣意而为。
人人都有“被尊重”的需求,别人对我们以礼相待,是尊重,我们对待别人难道不应该如此吗?推广到为政上,“上好礼,而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在上位者“好礼”,并非单指喜好“礼”的理论,而是爱好“礼”的践行。
在上位者能起到表率作用去践行“礼”,而后以“礼”的规范去“使民”,“民”自然乐于接受管理,所以就会有“上好礼,则民易使也”的结果做到了以上三点,才是儒家所谓的“不学礼,无以立”“礼”是贯穿人生所有阶段的。
孔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在孔子看来;一个人光有美德,如“恭”、“慎”、“勇”、“直”是不够的,还需要“约之以礼”,否则,美德容易走样,带来负面的结果《论语·泰伯篇》记载:“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这段话的大意是,恭敬不以礼来节制就会劳扰不安;谨慎不以礼来约束,人就会变得畏缩不前;勇敢不以礼来节制就会行险作乱;直率不以礼来节制就会急躁伤人在儒家看来,“礼”是实现社会和谐、国家安定的基础,也是个人修身养性、成就德性的途径。
事实上,人们在具体使用“礼”概念时,并不一定专指其中的某一层含义,“礼”也可能同时包含几层意思的、笼统的概念需要注意的是,道德规范和政治等级不一定通过礼节仪式表现出来,它更多地是通过日常行为来体现,但所有的礼节仪式都会集中地反映出当时的道德要求和等级秩序。
“礼”,与社会上的每个人可以说是形影不离,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如何以“恰当的”形式,保持一个最合适的距离,彼此间都感觉到舒服的关系的问题学“礼”,按“礼”的规定为人处世,接人待物,是一个人作为人的自觉行为。
在具体的生活中,如何展示“礼”啊?于是就有了礼仪的规定,礼仪分为政治礼仪和日常生活礼仪中国的礼仪文化源远流长,早在西周时期,就将与国家行为有关的各种活动赋予吉、凶、军、宾、嘉“五礼”之中,后世修订礼典,大都依“五礼”为纲,“五礼”可以说是古代社会政治活动的礼仪。
日常生活礼仪很多,如家法、家训、族谱、乡约、民约等,有的是言相传下来的习惯,人们不用翻书,在各种场合中,自然而然就知道该如何行事相处“礼”大而言之,是一朝一代的典章制度;小而言之,是一族一姓的良风美俗“礼”是针对全社会的,大家都要遵守的,不只具有道德的自律性,还具有强制性和约束性,是不能乱来的。
“礼”的本质就是社会关系,有什么样的社会关系就有什么样的“礼”《论语·为政篇》记载:“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每个人必须按照他自己的社会、政治地位去选择符合其身份的“礼”,符合这条件的为有“礼”,否则就是非“礼”。
春秋末期,一些诸侯王和卿大夫,他们根据自己的需要,自己的好恶、习惯、认识、情绪来制定规则制度,甚至随时改变,随意改变如《论语》记载的,“树塞门”和拥有“反坫”是诸侯国国君所用的“礼”,作为卿大夫的管仲也使用,所以,孔子批评他“不知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