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志样式

藏羌彝文化走廊分布图(藏羌织绣的图案的寓意)

甘肃省陇南市宕昌县新城子藏族乡新坪村(藏语名称:叶贝),是新城子乡内藏族人数最多的一个村子,至今,这里的藏族妇女仍旧沿袭着缝制民族服装的习俗,这里的藏族群众崇拜祖先,崇拜自然,崇拜凤凰山神,与古老的氐羌文化也有一定源渊关系,反映在服饰方面,既与藏族服饰相似,又有一些羌族遗痕,颜色鲜艳、装饰精美,款式独特,别具风格,这里的藏族服饰制作与传承可追溯到五代以上,有一百多年历史传承。

宕昌藏羌服饰制作技艺的传承基本都是家族、近亲传承,母亲会把自己的手艺传给女儿,婆婆会传给儿媳,姑娘们从小耳濡目染,都有一定的缝制和刺绣手艺宕昌藏羌服饰手工制作工艺繁多,一件服饰制作有七八道工序,主要工序首先是选布,要按照自己的年龄来选布,虽然从款式来讲,老中青三个年龄阶段大抵相同,年龄不同布料的颜色却各不相同。

选好布料后要按照衣服主人的尺寸来画样,所谓画样也就是要初步确定衣服的长短宽窄以及具体的尺寸如果说画样并不会太费功夫,那接下来的裁剪,便要扎实的功底了,按照画好的轮廓进行裁剪,这个工序异常重要,因为稍有差池,可能整块布料都有作废的可能,所以,一般手艺尚未成熟的人是不敢轻易私自裁剪,在村子里,不少妇女会将买好的布拿到手艺好的人跟前,让其帮忙裁剪,衣服分前后两部分,后背又分左右两部分,前胸也分两部分裁剪,再单独裁剪出领子,裁剪的每个环节都要极其认真、格外用心,一鼓作气进行裁剪。

缝制是整个制作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关,缝制前要选好和衣服颜色接近一致的线,先将袖边缝到袖子上,袖边近5寸,选用和衣服颜色反差较大布料,一般年轻人喜欢选用天蓝色、藏蓝色、墨绿色用来做袖边,老年人的衣服颜色深,所以袖边会选择玫红 、暗红的颜色来做陪衬,这样显得很有层次感,缝好袖子紧接着将背部的两片布从中间缝到一起,这样整个背部的一整片就缝好了,然后再缝前胸的两片,继而对裁剪好的领子进行滚边,领口的滚边和袖边布料差不多,整个缝制过程中对领子的工艺要求更高,要按照衣服主人的脖子长短胖瘦精细制作,而且要看起来跟整个脖颈很服帖很合适,整个衣服做好后,再将选好的装饰花边缝到领口及袖口周围,使原本就鲜艳的衣服显得更加华美。

因为都是纯手工缝制,所以对针线基本功的要求显得非常严格,针脚一定要平平整整,里外一致,不能粗枝大叶,这样缝制出来的衣服才显得平整精致、合体美观这样的一套纯手工民族服饰,一般需要5天左右的时间

藏羌服饰制作技艺主要分布在宕昌县新城子乡、城关镇、临江铺乡三个乡镇,在传承中随着历时变迁、民族融合,既保留了古藏羌民族传统文化又融合了汉族等文化元素,地方特色鲜明,具有很高的文化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近年来,藏羌服饰深受宕昌等周边市县广大群众欢迎,特别是宕昌官鹅沟旅游5A景区创建以后,受到很多游客青睐,对促进文旅融合,发展宕昌文化旅游产业,有较高的商业价值。

一身衣服,从她的设计、裁剪、缝制、传承要经过几辈人甚至祖祖辈辈的智慧和心思,衣服的款式、颜色、制作工艺无不融合着本民族群众的文化底蕴、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宕昌藏族的民族服饰从先祖流传到今天,有着几辈人的手把手和耳濡目染的相授相传,从清苦的解放前到贫瘠的六七十年代,从改革开放到飞速发展的当下,她们的服饰从颜色到面料、从款式到装饰都有了很好地传承,也有了不错的创新,传承是对根的一种尊重、坚守和忠诚,创新是对发展的一种顺应、迎合和融入,而今,以杨彩芝莲为代表的传承人用她们的巧手和针线一针一针继续着传承之路,继续诠释着少数民族的智慧和勤劳,继续演绎着民族服饰的别致和精美。

2024年12月,藏羌服饰被甘肃省政府公布为第五批省级非遗代表性名录

来源:宕昌文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