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志样式

寿有三不过,后代福气多(不寿不伤)

导语:古代由于战乱、疾病、饥饿等各种各样的原因,人们的寿命都比较短。从古至今都有人追求长寿,明朝嘉靖朝的皇帝朱厚熜信奉道教,他认为学道炼丹可以让自己成为神仙,当上神仙后自然就可以长生不老。

古人都很迷信,唯物主义者极少,现代人知道下雨、下雪是天气的自然变化,而古人却认为这是有雷神、雨神操控所致他们认为要想长寿就要遵从天道,自然万物都有规律,顺从规律就能达到长寿的目标老人常说:“寿有三不过,后代福气多。

”这句话中蕴含的规律是什么呢 一、寿有三不过 寿有三不过,第一个不能过的寿命为72岁72岁被古人称为“天年”,如果一个人没有受到疾病、意外的影响,那他就可以活到72岁活了72年后,寿数就应该尽了,剩下的日子都是上天赏赐给自己的,72岁的寿上天已经给自己过了,自己就不用再过了。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6和8都是吉利的数字,八十岁的老人被称为老寿星,这种寿应该大办,但不能在八十岁的时候办许多人的八十大寿都是在七十九岁的时候办,因为庆祝生日都是过九不过十,九“久”同音,意为长长久久 寿有三不过中的最后一个寿数就是九十岁,现在能活到九十岁的老人很多,而在代,能健健康康活到九十岁的人寥寥无几,所以九十岁便会被称为长寿。

九十岁是传统寿数的极限值,达到九十岁就证明寿已经过了,不能再过一遍

“寿有三不过,后代福气多”当老人的不过七十二、八十、九十岁的生日,会给后代带来好的福气老人家非常注重后代的发展,在孩子小的时候,他们就会严格教育孩子,希望他们未来可以成龙成凤对孩子不利的事他们是绝对不会干的,哪怕“寿有三不过”只是一句迷信俗语,他们也会按照俗语来过寿,因为这样对后代有好处。

二、古人过生日的习俗 古人云:“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随心所欲不逾矩”古人三十岁的时候已经成家立业,自己有一份可以让家人在社会生活下去的工作从而立之年到知天命的岁数一直都是壮年时期,而六十岁是随心所欲的老年时期,人们都想年轻不想老,所以大多数都不过六十岁的生日。

现实中的一些事情非常玄妙,我们没办法用已知的科学知识来解释它,只能依照前人丰富的经验去了解它有人认为在不合适的时间过大寿会成为生病或者其他不顺利的事情的诱发原因,这样的话看似毫无道理,但有时候还真是这样,没过寿的时候好好的,过完后感觉哪哪都不合适。

无论是对古代人还是现代人而言,过大寿都是一件重要的事,既然有不能有过寿的时间那自然也有可以过寿的时间大多数人会把过大寿的时间放在五十岁或者七十岁,在这个时候大办,和儿子女儿,孙子孙女齐聚一堂,好好享受一下天伦之乐。

三、孝顺父母 “百善孝为先”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孝顺是最重要的一件事,一个不孝敬父母的人到哪都不会受人待见普通平民百姓家中的父母走后,他们要守孝三年,在朝为官的官员父母去时候,他们要马上回家丁忧父母千辛万苦抚养子女长大,子女孝顺他们也是天经地义。

父母在世上的时候,子女只能过小生日而不能过大寿,父母还在,哪怕你已经五六十岁了,那也只是个孩子而已与其将心思花费在如何大操大办寿礼上,还不如想想怎么孝顺自己的父母毕竟人的寿命都是有限数的,我们也应该好好珍惜能和父母待在一起的时光。

总结:古人流传下来的俗语有的是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有的是没有道理的封建迷信在和父母交谈或者给父母过生日时,没必要较真,给父母讲它们是封建迷信,改变父母的看法如果父母非常相信这些俗语也无伤大雅,顺着他们就行,父母开心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