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志样式

论语中礼的解释是什么(论语中礼的解释和意思)

“礼”是中国文化的核心,是中国人文精神的体现“礼”是由“示”+“豊”会意而成“豊”是行礼之器“礼”本指祭神、敬神,引申为表示敬意的通称还引申指“礼物”,即表示敬意的物品古代在祭祀活动中逐步形成的规范,演变为古代社会的等级制度,以此相适应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

“礼”引申为指这些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祭祀神灵往往是有一套严格而隆重的仪式的,所以“礼”引申指“礼节”、“礼仪”还引申指“敬重”、“以礼相待”,如“礼贤下士”关于“礼”的起源,自古以来就存在不同的说法,主要有三种说法:

一、“礼”起源于祭祀,这与《说文》“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的记载完全一致《孔子家语·问礼篇》记载:“夫礼,初也,始于饮食太古之时,燔黍擘豚,汙樽抔饮,蒉桴土鼓,犹可以致敬鬼神”《礼记·礼运篇》记载:“夫礼之初,始诸饮食。

其燔黍捭豚,汙樽而抔饮,蒉桴而土鼓,犹若可以致其敬于鬼神”远古时期,人们在祭祀时,除了用规范的动作虔诚的态度向“鬼神”表示崇敬和敬畏外,还将自己最有价值、最能体现对神敬意的物品(即牺牲)奉献于“鬼神”,以祈求得到他们的庇护和赐福。

如此来看,原始的祭祀之“礼”由此产生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冠礼、婚礼、丧礼等礼才渐次出现二、“礼”源于对人的欲望的抑制“礼”产生于群体之间如果人是孤立的个体,大概就不会形成“礼”了所以,“礼”是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关系产生的基础。

人都有欲望的,有欲望得不到满足,便会想方设法求取,求取一旦没了分寸,便会引起纷争上古时代,是没有法律的,维持社会秩序的,只有习惯性的规范或者是约定俗成的社会准则,氏族首领或者国家统治者利用这些规则规范、引导和制约氏族成员的行为;如果氏族成员不按照这种规定去做,就会受到严厉的制裁。

从这方面来看,“礼”就与国家和社会的治理紧密联系在了一起,也就是说,“礼”一开始就具有政治层面的含义了《荀子·礼论》记载,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

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 这段话的大意是,礼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呢?回答说:“人生本来就有欲望;如果想要什么而不能得到,就不能没有追求;如果一味追求而没有个标准限度,就不能不发生争夺;一发生争夺就会有祸乱,一有祸乱就会陷入困境。

古代的圣王厌恶那祸乱,所以制定了礼义来确定人们的名分,以此来调养人们的欲望、满足人们的要求,使人们的欲望决不会由于物资的原因而不得满足,物资决不会因为人们的欲望而枯竭,使物资和欲望两者在互相制约中增长这就是礼的起源。

”荀子认为;因为人有欲望,就会去争,争就会破坏原有的社会秩序,所以要制礼作乐以克制人的欲望,人的欲望得到克制,才能实现整个社会的有序与和谐《史记·礼书》记载:“太史公曰:洋洋美德乎!宰制万物,役使群众,岂人力也哉?余至大行礼官,观三代损益,乃知缘人情而制礼,依人性而作仪,其所由来尚矣。

”司马迁认为;在主宰万物、役使百姓的统治作用上,礼具有远非人力所及的巨大作用并且认为,“礼”是夏、商、周三代先王根据社会情况和人的欲望,各自有所损益制定的“缘人情而制礼,依人性而作仪”,“礼”的制作源于人情,不是为了张扬人性,而是为了约束人们的欲望,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利益矛盾,这是十分重要的。

三、“礼”源于商品交换中国古来被称为“礼义之邦”,人与人的交往注重“礼尚往来”最初的“礼”是一种商业性质的有来有往,“礼尚往来”,实际上是以礼品的赠送与酬报的方式进行产品交换,也就是货物交易除以上三种说法,“礼”的起源还有其他的说法,这也说明“礼”的起源不是单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