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志样式

亚里士多德的论灵魂哪三部(亚里士多德论灵魂在线阅读)

亚里士多德的《论灵魂》和他对灵魂的理解

在西方哲学史上,亚里士多德的《论灵魂》(περὶ ψυχῆς, De anima)是首部系统地探究灵魂的作品,在《亚里士多德全集》(Corpus Aristotelicum)中,它也是被后人注释最多、研究最为深入的作品之一,对后世哲学影响最深和最广的一部作品。

无论从历史上的《论灵魂》的注释传统,还是从其对后世哲学的效用史或作用史来看,《论灵魂》这部作品的重要性都是不言而喻的亚里士多德在《论灵魂》中所使用的灵魂概念包罗诸种可感的生命形式,这并不限于人的灵魂,而是也囊括着动物和植物的灵魂。

植物有着最为基本的生命形式——生长,即营养灵魂,动物除了具有营养灵魂之外,还具有感觉灵魂,而人则兼有营养、感觉和理性灵魂现代学界在谈及亚里士多德的灵魂论时喜欢用“psychology”一词,而将亚里士多德的灵魂论标示为一种最原始的心理学,但是,现代意义上的“心理学”更多侧重于对人在特定的条件下的心理现象和心理变化的研。

究,亚里士多德所说的灵魂论则是对生命体进行一种原因性的解释之学,不是针对某个心理现象的研究,而是去追问所有生命现象的最后本原或原因是什么,探究作为形式的灵魂与作为质料的躯体之间的关系,二者如何构成一个统一的生命体,生命体所具有的诸种官能和其现实活动是什么等。

事实上,“psychologia”这个专用术语要到很晚的时候才出现,并且它应当译为灵魂论,而非心理学历史上的一个书目清单上有一本叫做Psichiologia de ratione animae humanae liber I。

的作品,作者是马卢里克(Marko Marulic, 1450—1524),但是,这本写于1520年的书并没有被保存下来后来,随着伍尔夫(Christian Wolff, 1679—1754)在自己的两部著作中使用《经验的灵魂论》(。

Psychologia empirica )(1732年)和《理性的灵魂论》(Psychologia rationalis)(1734年)作为书名,psychologia作为一个专门术语才被广泛地使用开来。

亚里士多德所说的灵魂论是一种专门界定什么是灵魂的科学,灵魂对于亚里士多德来说就是一切存在、是万般诸有,因为存在的事物要么是可感对象、要么是可思维的对象,他在《论灵魂》第三卷第8章这样说:现在,让我们对灵魂所作的探究进行总结,灵魂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万般诸有或一切存在;因为这些存在者要么是可感的对象,要么是可理解的对象,而知识在某种确切的意义上来说就是认识的对象,感觉也就是感知的对象。

我们有必要去探究情况为何以如此知识与感觉这两者都可以根据各自的对象而被区分开来,作为潜能的[知识与感觉]就与那些潜在的事物相关,而现实的[知识和感觉]就与现实的事物相关灵魂的感觉能力与认识能力在潜能的意义上都是与其相关的对象,一个是感觉对象,另一个是认识对象。

认识能力与感觉能力要么是对象本身,要么是对象的形式;但是,它们不可能是事物自身,因为并非石头存在于灵魂内,而是其形式因此,灵魂如手,手则是使用工具的工具,而直觉理性是形式的形式,感觉则是可感对象的形式(DA III 8, 431b21-432a1)。

从这段文本中,我们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到“灵魂”(ψυχή)这个概念的重要性,对亚里士多德来说,灵魂概念的重要性并不在于灵魂是永恒不死的,或能够推动事物或躯体进行运动,就像在柏拉图那里那样,而是在于灵魂这个概念蕴含着我们感知、认识和理解这个世界的诸种能力或官能,灵魂就是万般诸有,因为世界上的存在物要么是可感对象,要么是思维对象,而感觉和认识皆为灵魂的能力或官能,潜在的知识和感觉就与潜在

的认识对象和可感对象相对应,而现实的知识或感觉就与现实的认识对象或可感对象相对应,所以,感觉活动就是对可感形式的接受,而思维活动就是对可理解的形式的接受。

如此,我们可以说,世间的万般存在就是灵魂的潜在的或现实的可感对象与认识对象,所以,亚里士多德说灵魂如手(ἡ ψυχὴ ὥσπερ ἡ χείρ ἐστιν),因为手是使用工具的工具,同样,我们凭借灵魂和其诸种官能来感知和认识这个世界。

万物就是灵魂,即是说,灵魂才是生命的本原和形式,灵魂是使万事万物得以呈现出来的原因,灵魂的活动就是万物的呈现,既可以是可感的对象,也可以是想象的、被欲求的对象、也可以是被思维把握到的对象,所以,万物就是在心灵里的各种各样的呈现。

如若没有灵魂,也就没有万般事物的呈现但是,亚里士多德并不因此就是观念论的或唯心主义的代表,因为他认为,可感物和可理解的或可思的对象独立于人的感觉和思维之外而存在,虽然他主张在现实意义上的感觉活动与其可感对象是同一个,在现实意义上的思维活动与其思维对象是同一个,但是,这种同一并不表示思维与存在是同一的,而是说灵魂的感觉官能接受了可感物体的形式,而理性官能接受了可理解的形式(intelligible forms),但是,感觉官能仍然为感觉官能,而可感物的形式仍为可感物的形式,只不过在现实的感觉活动中,感觉官能的潜能借助对可感形式的接受而被现实化,所以,客观的诸种存在,无论是可感对象,还是可思对象并不是观念论意义上的概念自身的推演。

相反,亚里士多德预设了事物自身的存在,他多次强调,我们人的认识就是从那些对我们来说熟悉易知的事物开始,慢慢达致对事物在其自身之所是的知识(《论题篇》VI 4, 141b3;《后分析篇》I 2, 71b33-72a5;《物理学》I 1, 184a16-b14;《形而上学》VII 3, 1029b3-12)。

但是,如若没有心灵现实地在感知和思维它们,那么这些对象就是以潜在的方式存在着,意即灵魂的感觉能力和理性能力作为潜能随时可以接受可感的形式和可理解的形式

亚里士多德的灵魂学说或心灵哲学在汉语学界的研究和接受开始于对《论灵魂》的汉语翻译,直至今日仍然处于一种开始阶段,首先,吴寿彭先生的《论灵魂》(商务印书馆,1999年)的译本比较古旧,多是文言与白话文掺杂一起,拗口难懂,亟待重新翻译和注释。

另外,还有两个中文译本,一是由秦典华先生翻译的《论灵魂》中文译本,收录在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亚里士多德全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中的第三卷中,一是陈玮翻译的中文译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21年)。

美中不足的是,这两个译本都缺乏对文本详细的注释另外,汉语学界对亚里士多德的心灵哲学的研究也是比较零散的,除了个别的一些研究论文以外,并没有专门的研究专著出现在汉语学界,亚里士多德的灵魂论亟待学者们进行挖掘和研究,其各个主题都值得学者们进行深入而系统的研究。

亚里士多德的灵魂论几乎涵盖了人的所有精神活动的种类,这包括人的感觉活动(包括专有感觉、共通感和偶有感)、欲求活动、想象活动、意识活动、理性的思维活动等(节选自《论灵魂》的中译者导读,注释省略,分段有所调整)

《论灵魂》(希汉双语注释本)西方哲学史上第一部系统反思什么是灵魂、灵魂的能力、理性等核心概念的著作[古希腊]亚里士多德 著田书峰 译商务印书馆出版ISBN:978-7-100-24630-9内容简介《论灵魂》是亚里士多德的最具吸引力、被后人注释最多、内容最为丰富的著作之一,是西方哲学史上首部系统地论述灵魂的定义及其官能的著作,对整个西方哲学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灵魂”这个概念在亚里士多德这里不仅指人的各种心灵活动的原则,而且指能把生命体与无生命的物体区分开来的生命原则,因此,它涵盖着一切的生命形式,从植物、动物到人亚里士多德的整个哲学体系的雏形就蕴含在这部著作中,因为质料形式论、潜能与现实、灵魂与躯体、感觉与想象、情感与理性、欲求与运动等这些最核心的概念都在这部著作中得到了阐发。

作者简介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前322),古希腊著名哲学家和教育学家,堪称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留世著作包括《形而上学》《物理学》《论灵魂》《尼各马可伦理学》等他的思想在西方众多领域产生了长久深远影响。

译注者简介

田书峰,德国慕尼黑大学哲学博士,现为中山大学哲学系副教授,主要研究古希腊哲学、中世纪哲学和基督教哲学,尤其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