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字中国人》儿童节目(中国字中国人全文)
自律助人篇礼 《説文解字》:“禮,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从示,从豊,豊亦聲”中国素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从关乎个人成长阶段的婚丧嫁娶,到人与人交往的谦恭礼让,再到关乎国家社稷的祭祀、外交礼仪,“礼”对于中国人有着“致广大而尽精微”的深刻影响。
“礼”的精神内核是敬;“礼”的核心意义则是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使所有人各安其位,以此来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从甲骨文与金文字形来看,“礼”原是一个象形字,代表一种盛放祭品、主要用于祭祀的礼器后在小篆字形中增加了“示”,从而强调“礼”不仅是一种礼器,还是一种祭祀神灵的活动或仪式。
如《尚书·舜典》中的“修五礼”,西周早期何尊铭文中的“复禀武王礼”,均表此义许慎《说文解字》用“履”(行走)来解释“礼”,还进一步说这种行为的目的在于侍奉神灵并祈求其降福这样一来,“礼”就成了会意字后来,“礼”字由礼器、礼物的含义引申出了礼仪、典礼的义项,进而抽象出礼节、礼法、礼俗、礼教等内涵,并形成了“礼敬”这一伦理学核心概念。
《礼记·曲礼》中说:“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在中国人看来,语言不是人区别于禽兽的根本标志,礼才是礼将人的角色、地位、名分区别开来,让人以自己的身份、名分从事活动,如父慈子孝、夫义妇柔、兄友弟恭、君礼臣忠等。
对于个人而言,知礼懂礼是一种修养一个人只有学礼、知礼、明礼并使言行合于礼,才能在社会上立足《论语》中记载,子夏说:如果一个人做事能够“敬而无失”,与人相处又能“恭而有礼”,那自然“四海之内皆兄弟”一个人只有遵循礼法,才能安然生活,若不讲礼法,则一定会陷入危险,正如《礼记》所云:“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失之(礼)者死,得之(礼)者生”。
孔子自幼学礼,终身习礼并依礼而行,无论是教育儿子,还是教育弟子,他都将礼放于重要位置有一次,孔子独自站在自家的庭园中,儿子伯鱼从他面前快步走过孔子叫住伯鱼,问,学礼了吗?伯鱼回答,没有孔子告诫道:“不学礼,无以立。
”同时,孔子亦教诲弟子:“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对于国家而言,礼是维护社会正常运行的工具“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礼记·经解》),让国家安定、使国君安心、将百姓管理好,没有比礼更有用的了抛弃礼法的国家会毁灭覆亡,遵守礼法的国家才能持续发展。
春秋时期,有一次齐景公开怀畅饮,说:“今天,我要与诸位大夫喝个高兴,请大家都不要拘礼了”晏子听到这句话,立刻劝谏道:“您这么说不对啊!正是因为有了礼节的严格约束,力量大的人才不敢冒犯他的尊长,勇气盛的人才不敢杀死他的君王。
倘若抛弃了礼,人们就会像禽兽一样,强者欺凌弱者,而且天天更换首领这样一来,您作为国君,还能安稳地坐在自己的位置上吗?”可见,只有每个人都依礼而行,各守其分,各尽其责,人们才能和谐共处,社会才能正常运转这正如荀子所言:“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
”(《荀子·修身》)礼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故而“礼,时为大”(《礼记·礼器》)孔子曾说:商朝继承了夏朝的礼仪制度,有所废除也有所增加;周朝沿袭了殷朝的礼仪制度,有所废除也有所增加那么,假定有继承周朝而当政的,哪怕是百代以后,也同样可以预知,他们对前代的礼仪制度是有所废除与增加的。
孔子曾说:“礼之以和为贵”(《礼记·儒行》)孔子的弟子有若亦认为:“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师徒二人用“和为贵”高度概括了“礼”的终极目标,是引导人们按照“礼”的规范和模式,处理和协调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进而化解矛盾,使天地万物和谐共生。
在“贵和”这一价值取向的长期影响下,中华民族形成了谦恭善良、宽容礼让、求大同存小异的道德传统和精神基调因为儒家礼乐文化中“贵和”的价值取向发挥了隐性作用,所以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历史洪流中,虽然历经战乱与王朝更迭,但总体上一直处于“大一统”的政治格局之下。
儒家倡导的“礼”文化不仅强调人与人的和睦相处,而且也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希望实现“天人合一”之理想境界,构建大同社会以“贵和”为价值取向的礼,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亦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 (《中国字 中国人》编委会 编著)。
内容来源:第六届全国党员教育培训优秀读物《中国字 中国人》(山东友谊出版社)